首页> 资讯中心> AI赋能,读写并进—区教研院与区图书馆联袂举办“人工智能时代的读写新体验”初中语文名师公开课
2025年3月16日,广州市南沙区教育发展研究院与南沙区图书馆联袂主办的“名师公开课”第8讲“人工智能时代的读写新体验”在南沙区图书馆二楼书山外文馆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的课程由南沙区教育发展研究院初中语文教研员籍欢欢老师系统设计,选取《写给大家的AI极简史》作为阅读活动主要文本,落实南沙区“读-教-用”全科阅读理念,遵循“课前阅读指导——课中阅读分享——课后以读促用”的设计思路,保证课程实施的深度与广度。本次活动吸引20余位读者全程深度参与,60余组家庭现场参与。广州市第二中学南沙天元学校王奎、广州市南沙区滨海实验学校蔡宏楷两位教师带领读者站在技术的前沿,探索AI赋能阅读写作的多种可能。
环节一 深度阅读:概念溯源与未来求索
作为本次名师公开课的前置活动,两位主讲教师在正式活动开始前已通过微信平台组建共读社群,招募20名中学读者共读托马斯·拉姆格的《写给大家的AI极简史》。在人工智能技术进入高速发展的当下,学生通过深入阅读,回溯技术发展的源头与关键节点。共读群读者通过主讲教师在群内发布的阅读任务,寻绎AI技术创生与极速发展的历史路径。以下为教师发布的主问题:
主问题1:
人工智能如何突破“博兰尼悖论”?这对人类知识传递意味着什么?
类似数据垄断,书中还提到哪些人工智能的发展带来的问题?在这些冲击之下,书中对于人与机器良性相处有哪些建议?
主问题3:
当机器比人类更擅长决策时,哪些领域可能被重塑?人类价值如何定位?
环节二 智能时代:技术突进与伦理反思
活动当天,来自南沙天元学校的王奎老师首先引领读者们投身一场别开生面的“关键词风暴”。在梳理《写给大家的AI极简史》里技术隐喻的过程中,王老师深入浅出地让读者们对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与基础技术概念有了初步认知。紧接着,王老师展示了书中以及当下关于AI发展的多元观点,并热情邀请现场读者各抒己见。一时间,思想碰撞激烈,大家对AI发展的利弊,也有了更为明晰的认知。
随后,王老师巧妙创设情境,邀请读者们化身“全球首届AI宪法大会”的与会者,为被算法优化的外卖骑手、借助AI辅助创作的艺术家、配备情感模块的养老机器人等群体拟定权利条款。沉浸式的情景体验,使大家对AI发展进程中亟待解决的社会治理、伦理问题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最后,王老师与大家一同思索:“面对AI的迅猛发展,人类该何去何从?”大家深刻领悟到,越是技术狂飙突进的时代,人类越要磨砺智慧、涵养道德,唯有如此,科幻电影中邪恶的“机器帝国”才不会降临。
环节三 技术赋能:智慧读写与深度体验
站在AI技术蓬勃发展的风口,传统的阅读活动能够在AI的帮助下获得哪些新体验?来自滨海实验学校的蔡宏楷老师立足现场读者群体特点,以初中学段课内必读名著文本为例,现场演示AI赋能的多种阅读方式。
为解决学生每日阅读时间不足的痛点,克服年轻读者面对大体量阅读文本的畏难情绪,蔡老师依托腾讯元宝大模型,通过输入相应指令,现场生成个性化的阅读计划。与此同时,他还引导现场读者关注到AI生成的阅读计划中附有详细的每日阅读任务,展现AI进行阅读规划的功能。
除了规划阅读进度,AI技术在绘制人物关系图、人物插图、总结核心知识方面也有不俗的表现。更令现场读者惊喜的是豆包中开设的智能体功能,由用户共创的小说人物智能体真正实现人机互动与沟通,读者在与小说人物的对话中达成对小说内容的深度理解。
最后,蔡老师以“风物长宜放眼量”和“山登绝顶我为峰”两句诗句勉励现场读者,在保持对AI发展期待的同时,要树立对人的主体性的认识。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阅读的样态也在悄然地发生变化。本次“人工智能时代读写新体验”共读活动依托现有的AIGC技术,让读者在活动中发现AI赋能阅读写作的多种可能性,开拓视野,提升认知,使AI的工具性与阅读的人文性高度融合,指向人的思维发展与心灵成长。
撰稿:蔡宏楷、王奎
编辑:刘籴
复核:籍欢欢、薛建辉、梁锡明
审定:胡志桥
投稿邮箱:nanshajiaoyan@126.com
通讯地址:广州市南沙区环市大道西117号
(本文由“南沙教研”原创发布,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公众号不得转载改编,欢迎分享。)
指导单位:广州市南沙区教育局
主办单位:广州市南沙区教育发展研究院
服务热线:4000380120
粤ICP备14093666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1748号